焦點
-
黑科技我也有!Intel展示XeSS超級取樣技術,媲美原生畫質、提升2倍FPS
Intel於本次Architecture Day 2021(2021架構日)中,除了發布先前就已經透漏的12代Alder Lake處理器與Arc Xe HPG Alchemist GPU等相關細節之外,更展示了自家超級取樣技術XeSS(XeSuperSampling)。 我們都知道目前兩大顯示晶片龍頭AMD與NVIDIA,前者有FSR後者有DLSS,雖說這兩項黑科技目的都在於不犧牲過多畫質的前提下,換取更高的FPS來提升畫面流暢度,但兩邊所使用的技術完全不同。 而相較於AMD FSR較傳統的演算法,Intel這個XeSS採用的是類似於DLSS運用深度學習類神經網路技術,透過渲染小部分像素來生成媲美原生解析度的畫質,並預計在相同硬體上可提升2倍FPS。 這樣看來Intel XeSS也是一項不容小看的黑科技,但光用說的或許不夠讓人信服,官方還公布了一段Demo展示影片來證明XeSS的強大。 雖然影片沒有明確標示實際FPS,但光從畫面精細度來看,基本上還真的很難與原生4K分辨,甚至在一些場景的整體畫面精細度還比原生4K還來的銳利、清晰,況且部分展示畫面還是放大2倍,若縮回一般尺寸,除非真的貼上螢幕仔細觀察,或是有個對照組可以來回清楚比對,否則真的很難看出來啟閉XeSS的差異,想了解詳情小編把官方展示影片放在文章最下方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目前官方表示已經與Unreal Engine、DirectX 12 Ultimate、Vulkan與Unity等遊戲引擎大廠合作/API,另外有趣的是,雖然XeSS是類似於DLSS的技術,但官方有在考量是否能支援較舊設備,甚至在初步開發完成後還會開放原始碼!或許代表這項技術未來可能不像DLSS只限定在自家產品上,而是如FSR一樣支援各家產品,這樣頂著DLSS般的技術,卻採FSR般的佛心開放策略,看的出來Intel這次重返獨立顯示卡市場真的是卯足全力來參戰!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61_bM948 ▲Intel XeSS Demo展示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確定採用台積電6nm製程,Intel透漏更多Xe HPG Alchemist GPU細節
Intel在Architecture Day 2021(2021架構日)上釋出了更多關於自家Xe HPG獨立顯示卡更多新消息。 首先Intel在核心架構命名上做了些改變,未來將改用Xe Core作為基礎單位來取代以往的EU執行單元(Execution Unit)。 單顆Xe Core將由16個向量引擎(256 bit)和16個矩陣引擎(1024 bit)所組成,而這當中每顆Xe Core都有自己的Ray Tracing Unit、Sampler,並由4顆Xe Core組成一組Render Slice,每組Render Slice之中包含Geometry Pipeline、Rasterization Pipeline、HiZ、shared Pixel Backends來讓這4顆Xe Core共用。 製程也確定Xe HPG將採用台積電N6技術(6nm),台積電表示,N6技術不管在性能、密度與電源效率之間都實現了最佳平衡,很高興與Intel合作開發Alchemist GPU。 Intel Xe HPG架構比Xe LP高出1.5倍時脈,同時每瓦效能也將提高1.5倍,如果是以先前曝光擁有1.4GHz的Xe LP獨立GPU來相比,那Xe HPG也有可能達到2.1GHz以上高時脈。 最後,Intel公布未來發展藍圖,可以看先前公開的代號也一併整合至藍圖中,緊追在Xe HPG(Alchemist)之後的是Xe2(Battlemage)、Xe3(Celestial)與Xe Next(Druid),以熟悉的遊戲名稱來更加貼近玩家,並預計2022年Q1問世,究竟Intel這次重返獨立顯卡市場能否與對手並駕齊驅呢?希望能盡快拿到實際產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PCIe 5.0、DDR5支援確認、外加Windows 11專屬「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優化,Intel 正式公布Alder Lake完整核心細節
在經過各種爆料洗禮之後,Intel下一代處理器Alder Lake不少基礎相關規格都被揭漏的差不多了,不過處理器這種結構複雜的東西,除了核心、時脈會對性能產生影響之外,許多細節和技術優化都是一大重點,而這種複雜的細節就必須官方人員出來講解才行,而如今Intel在繼COMPUTEX 2021大會上的預告之後,終於公開了Alder Lake各項相關的技術規格與特色了! 如同Intel先前預告的,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使用Intel 7(原本的10nm+++)製程,並採用大核心+小核心的設計,其中大核心Intel將其命名為P-Core(Performance Core),採Golden Cove架構,支援多線程技術,使用支援多線程技術;小核心則稱之為E-Core(Efficient Core),使用Grace Mount架構,不支援多線程功能。 在核心的數量的配置上,Alder Lake處理器因應主機、筆電、行動裝置等設備在效能和功耗上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多種的組合方案,其中桌上型主機將擁有最高的核心數量,採8C/16T P-Core+8C/8T E-Core的配置;筆電版則是將6C/12T P-Core+ 8C/8T E-Core、行動裝置則為2C/2T P-Core+ 8C/T E-Core設計。 官方表示整體而言Alder Lake的整體IPC效能能夠比上一代Rocket Lake高出19%,然而考量到大核心和小核心先天性存在的性能差距,所以效能的比較變得無法直接用核心或線程的數量來做為衡量的依據,加上Alder Lake的P-Core最高數量只有8C/16T,不如AMD的Ryzen達到了16C/32T,所以在效能表現上,Intel吃香的領域可能還是會停留在依靠的單核心的部分。 核心以外的內在細部設計方面,Alder Lake將配備最高30MB的快取,同時大幅度強化了內部的資料傳輸效率,核心計算通道(Compute Fabric)擁有1000 GB/s的傳輸頻寬、記憶體傳輸通道(Memory Fabric)則來204 GB/s、I/O通道(I/O Fabric)也來到了64 GB/s。 提供巨大頻寬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讓Alder Lake能夠支援更高速度的記憶體和PCIe通道囉!Intel在發表會上正式確認處理器能夠原生支援性DDR5-4800、DDR4-3200、LPDDR5-5200、LPDDR4X-4266,此外Alder Lake還能夠支援16條的「PCIe 5.0」,相當於最高可以傳輸高達64 GB/s,是PCIe 4.0的2倍! 不過考量到PCIe 5.0的設備在市面上幾乎買不到,因此很可能初期的主機板會是將PCIe 5.0x16拆解成等同PCIe 4.0x32的線路之後分布在各個相關插槽上,讓主機板終於有望插上多組PCIe 4.0 M.2 SSD,而不是像現在的Rocket Lake只能支援一組。 在硬體規格之外,為了配合處理器全新大核+小核的設計,Intel與微軟合作,針對同樣即將推出的Windows 11平台導入了名為「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的核心調度功能。 這項技術除了能夠判斷程式的負載需求來決定工作應該由P-Core還是E-Core來執行外,還能擺脫傳統硬體核心和工作任務是綁定的限制,Alder Lake在偵測到有更耗資源的程式進駐時,能夠自動剖析各個程式的負載消耗狀況,即刻重新評估各個程式在每個指令步驟下所需的效能,將不需高效能的命令從P-Core轉移到E-Core中的,以此來盡可能的讓P-Core去負責絕大多數的高強度運算,發揮大+小核的完整執行效率。 雖說Alder Lake也是能夠相容Windows 10系統,但畢竟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是專屬於Windows 11所開發,所以處理器在效能在舊系統上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像,至於影響程度的多寡、會不會發生像手機處理器那樣的「一核有事,全核圍觀」的慘劇?恐怕就只能看Intel在處理器設計功夫和廠商的優化了,等到未來處理器正式上市之後,小編也會入手進行實測,各位玩家還請拭目以待和多多關注PCDIY!本站與粉絲團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11年的iPhone Nano?10年前的賈伯斯多款iPhone研發提案曝光!
這陣子蘋果各種官司纏身,其中與Epic之間的糾紛更是焦土化,而在法庭上的答辯與舉證,也讓蘋果一些過往的秘密文件曝光。有外媒發現,Steve Jobs曾於2010年時、與內部高層的一封電子郵件,內容不外乎有關2011年的產品戰略計畫,且郵件當中更包括了幾項iPhone的提案。 郵件主要焦點為改善iPhone 4的天線問題,當時所推出的iPhone 4曾發生觸摸手機左下角時會降低訊號強度的「天線門事件」,因此郵件中出現了iPhone 4 Plus機型的提案,應是為了,而此計畫,如今看來的確是實行成功了,畢竟後來有iPhone 4S的登場,只不過不是以Plus作為詞綴。 而後具有Plus詞綴的iPhone機種就得等到2014年,發布iPhone 6 Plus之後了,而本代iPhone的誕生也徹底地改變了蘋果產品方針,提供多種iPhone尺寸,讓喜歡大螢幕的玩家也能考慮選擇iPhone。 另外還有以iPod touch為基底所打造的平價iPhone,打算用來取代iPhone 3GS,但似乎並沒有下文,不過郵件中卻有另外一則內容提到關於「iPhone nano」的提案,郵件發送時間正值iPhone 4與iPod nano 6發布的幾個月後,雖然並沒有說明產品細節,因此推估應為iPhone 4的Mini版,只不過無法確定平價iPhone是否就會是這款「iPhone nano」、抑或是2款獨立的iPhone機種,不過有趣的是,iPhone 4的尺寸為3.5英吋,那麼假設這款「iPhone nano」真的上市的話,那會有多迷你。(笑) 以當時的手機演化、影音平台逐漸發光發熱的情況來看,手機顯示器變得越來越大,似乎是時勢所趨,但又考慮到蘋果獨特的設計美感,小型iPhone的出現或許就是個折衷辦法,不過nano詞綴已經隨著2017年iPod nano的停產之後一起煙消雲散了,目前擁有「小型」這一詞綴的為iPhone 12 Mini與HomePod Mini,只不過iPhone 12 Mini賣得並不好就是了。 至於以iPod Touch為底打造平價版iPhone?我們回過頭來看看iPhone的發售歷史,2016年時,iPhone SE橫空問世,擄獲了不少果粉芳心,那麼以如今的眼光來看,iPhone SE的亮相會不會就是信件中iPhone nano與平價版iPhone的融合體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華碩ASUS ProArt PA279CV螢幕實測開箱,賦予創作細膩與準確的靈魂!
去年華碩為ProArt繪圖螢幕帶來了PA248QV和PA278QV兩款入門級繪圖螢幕,讓預算的不多美術人員也能擁有準確的色彩工作環境,只是比較遺憾的是當時的解析度最高只到了2560X1440,沒有上4K的選項可以選擇,但如今華碩補足了這項缺憾,推出了新的PA279CV,要為每一位充滿創作者們帶來更為細膩的畫質表現。 PA279CV整體外觀算是延續並稍加改良上一代的設計,原本前黑後銀的支架替換成了全銀色的烤漆,搭配同樣也是銀色的底座,讓整體的視覺更有一體感,同時從上一代便具備的+/- 90度垂直旋轉、+/- 45度左右旋轉和傾仰角調整也全都繼承了下來,讓玩家擺放在桌面甚至是多螢幕的串接時的調整能夠更為靈活。 而在螢幕本體的方面,除了解析度上升至3840x2160的4K等級外,螢幕本身的連接性也有進行的一定程度的改動,像是為了滿足4K影像的頻寬需求,HDMI的版本從1.4升級為了2.0,現今已經相當少見的Mini DP、DVI則換成了兼具視訊輸出和65W充電功能的USB Type C,如此一來部分筆電只需一條線就能搞定畫面投放和電力的需求,加上螢幕還自備2W的立體聲喇叭,玩家只要再配一組無線鍵鼠,就能打造出一套極為乾淨簡潔的桌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小編的實測,多功能的USB Type C在"手機"支援性方面只能用以充電,無法進行畫面輸出,有這部分需求的玩家可能還是得另外透過轉接的方式,算是略為可惜的地方。 接下來讓我們把重點回到最重要的螢幕顯示上,一款為創作而生的螢幕,色彩的表現自然是最為重要的,PA279CV能夠涵蓋100%的sRGB和Rec709色彩空間,能夠滿足多數主流網路平台所需的色彩範圍,並且涵蓋上在出廠時後都會獲得經Calman認證的獨立色彩校正,確保每一台螢幕的色彩偏離值Delta E
-
Intel Raptor Lake-S配置陣容曝光!Core i9最高24核、i7最高16核
Intel第12代Alder Lake-S都還未登場,就已經有不少13代Raptor Lake-S的消息流出,除了先前的功耗需求的消息之外,這次更是整個陣容配置都曝光了。 作為接替Alder Lake-S的第13代Intel處理器Raptor Lake-S,將採用與12代相同的大小核架構,不過是使用全新的Raptor Cove大核+加強型的Gracemont搭配。 而從外媒洩漏的計畫圖中可以看到,與Alder Lake-S同樣依照功耗可分為125W、65W級35W之外,Core i9、i7、i5、i3甚至是Pentium的核心配置也都寫得清清楚楚,旗艦i9系列將擁有最高24C/32T(8C+16c),i7的部分則是將小核砍半來到最高16C/24T(8C+8c),i5最高則是14C/20T(6C+8c),較低階的版本還有10C/16T(6C+4c)的配置。 比較有趣的是下方入門級的i3與Pentium就完全沒有配置小核心,前者維持4C/8T核的Raptor Cove,後者則是2C/4T。 內顯的部分只有Pentium僅16EU,10C/16T的i5 24EU,其餘皆擁有32EU,不過沒提到會用哪種架構,推測可能會跟11代相同的Gen12.1(Xe)。 據爆料者AnoredTV聲稱,Raptor Cove核心將會改進功耗、性能、提升IPC還會擁有更高的L2快取,另外在時脈部分也會提升200MHz讓最高時脈可能來到5.5GHz並且支援5600MHz DDR5(筆電版6400MHz LPDDR5)。 這次的消息可以推測Intel即便到了13代,依然較注重在中高階級市場,入門級的部份不僅沒有大小核,核心數也沒有改變,不過在核心本身效能改進下,相信還是會有所升級(但也有可能跟這次11代一樣完全放生XD!)。 而先前預估的165W版本依然沒有現身,看來Intel可能還在想辦法解決功耗問題,或者是真的取消了也不是不無可能,不管如何這還只是傳言,還是先看看就好,距離13代登場時間也還久,中間變數大,年底Alder Lake到底生不生的出來、多核效能究竟能不能追上對手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Nd0_X6Ca8 ▲想了解詳細消息的玩家們小編也把AdoredTV曝光Raptor Lake-S消息影片列在此給各位參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MD次世代顯卡戰佈局,RX 7000系列可能採用5奈米製程的Navi 3X核心、更新6奈米製程的Navi 2X核心
在晶片短缺的窘境下,礦工們又廢寢忘食地進行各種虛擬貨幣挖掘,遠處又有黃牛虎視眈眈著,我們玩家需要的顯卡逐漸氣體化,即使NVIDIA與AMD都前仆後繼地推出RTX 30系列與RX 6000系列的新世代顯卡,但那一張張依舊都變成了空氣。 不過我們始終要往前邁出一步的啊,新卡還是要繼續出啊,根據已被外媒證實的推特最新消息顯示,AMD於RX 7000系列中,RX 7900、RX 7800、RX 7700系列(暫定稱呼)將使用RDNA 3架構,並各自對應Navi 31、Navi 32、Navi 33 GPU核心,不過只有Navi 31與Navi 32採用MCM多晶片模組設計。 另外在RDNA 2架構方面,AMD似乎有意將Navi 20系列的GPU核心,更新成台積電6奈米製程,包含Navi 22、Navi 23、Navi 24 GPU核心,並用於隸屬入門款的RX 7000系列,包括RX 7600、RX 7500、RX 7400系列(暫定稱呼)。 According to @greymon55, only Navi 31, 32, 33 is based on RDNA3.For the rest of the Radeon RX 7000 portfolio, AMD thus seems to have two options:1) 6nm refreshes of Navi 24, 23, 222) further use of Navi 24, 23, 22, possibly with new card nameshttps://t.co/7nKEPVC9lZ pic.twitter.com/vSjcNQXTvE— 3DCenter.org (@3DCenter_org) August 16, 2021 而在此前的規格傳聞中,與RDNA 2相比的話,未來的RDNA 3高階卡將會具有提高2.5倍的性能,採用MCM設計的Navi 31的核心數將具備15,360個、240個CU、而Navi 32則擁有10,240個核心數、Navi 33則預計具有5,120個核心數。 但如果拿Navi 33來看的話,似乎會讓人有些遐想,假設Navi 33預計具有5,120個核心數,那麼在Navi 20系列中沒出現在列表的、核心數也與Navi 33一樣的Navi 21,那麼就有兩種可能,以沒出現6奈米製程的更新行列中、又與Navi 33重疊來看的話,Navi 21或許就不會在本次名單的更新行列內。 但Navi 20系列都已經更新奈米製程,沒道理Navi 21就不加入啊?畢竟相較於黃先生的老黃刀法,蘇媽的禪心劍法也是略有耳聞,用在GPU上面也不是沒可能的。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刷卡」動作將要走入歷史,MasterCard預計2024年開始淘汰信用卡磁條
「刷卡」一詞來自我們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結帳的動作,其原由是因為最初的信用卡的一側都有磁條,需要用「刷」的讓機器讀取磁條內的訊息,因而有了刷卡一詞,雖然現今很多信用卡都加入IC晶片、NFC感應等不必用刷的付款方式,但直至今日多數的信用卡機都還是保有磁條讀取功能,只不過在未來這很可能像3.5mm磁碟片代表儲存檔案一樣,只是一個象徵性地歷史痕跡。 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與IC晶片、NFC感應相比,磁條存在容易受環境破壞、資料加密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在2018年之後,世界兩大發卡機構VISA、MasterCard便已經禁制發放只有磁條功能的信用卡,而如今隨著電子支付的形態越來越多元,只能使用傳統磁條的付款機器的場合也越來越少,磁條這種老舊且缺乏安全性保護的設計也讓MasterCard決定將在2024年開始逐步開始全面淘汰磁條功能。 MasterCard官方表示,這項計畫會依照各個地區的發卡情況進行調整,例如歐洲國家因為較早就在使用晶片信用卡,所以可以提早進行磁條的淘汰動作,而美國因為IC晶片較晚進行推行,所以相關計畫則會延到2027年,不過無論如何,MasterCard預計要在2029年全面停發有磁條的信用卡,且在2033年徹底讓磁條從信用卡交易中消失。 目前包含VISA在內的發卡機構還沒有表態是否會跟進這個計畫,倘若各家廠商也有志一同想要終結磁條,可能在未來我們就得向未來孩子解釋為什麼信用卡消費叫做「刷卡」了。QAQ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萬元潮牌來襲、尊爵不凡的聽覺饗宴,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Master & Dynamic於2013年在紐約成立,相較那些經典老招牌的揚聲器製造商來說算是年紀尚輕,但以其精美的外型設計、高規格的視聽裝置,能為玩家帶來專屬自己的獨特魅力,因此每次所發布的商品往往都能造成搶購熱潮。 先前站上有開箱過耳罩式的版本,但入耳式無線藍牙的風潮當然Master & Dynamic也沒缺席,MW07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美名,想必各位都已如雷貫耳,如今這位高級揚聲器品牌界的「有為青年」,又再次推出這款Master & Dynamic MW08真無線降噪藍牙耳機,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MW08擁有4款顏色任君挑選,分別是:尊爵黑、咖啡棕、海洋藍、冰霜白,而小編手上這款即為尊爵黑,顧名思義,便是以純粹的黑色作為主打,並在表面上做了霧面處理,可在光線照耀之下,讓其不鏽鋼所製的充電盒,卻隱隱約約有著象徵精緻的金屬光澤。 耳機本體也是以不鏽鋼作為基底,而約莫拇指甲大小的LOGO飾面,則以在那些高貴腕表上獲得了設計靈感,採用陶瓷材質所製,不僅輕巧、還能防刮,質感當然也是極為尊貴。 以一副可通話的傳統耳機來說,不外乎驅動單體的大小、麥克風陣列的排序,而MW08則搭載了11mm的鈹單體(Beryllium);市面上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搭載的大小約莫都在8至15mm之間,但這東西並不是越大越好,雖說大一點的驅動單體能夠提供更強勁的輸出、低頻也更會更乾淨一些,但在高頻的表現就會讓人不知所措,因此驅動單體的大小並不是決定音質呈現的關鍵。 我們來看看MW08驅動單體的材料吧,鈹除了質量相當地輕、能夠產生更為寬廣的頻率響應外,鈹的蒲松比(Poisson's ratio)也相當低,這意味著鈹不容易產生會干擾聲波的自體震動,加上聲波於材質中的傳遞速度,鈹僅次於鑽石,因此我們可以得知,MW08在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 然而,關於驅動單體大小與使用材質的問題,小編得說,這不是絕對性的問題,人體的適應性都不太相同,因此還是得實際試一試才能分曉。 而在通話方面,MW08左右耳機搭載了各3組麥克風,在騎車或是跑步時所會遇見的風切聲,都能有效地抑止;而在LOGO飾面邊緣加裝了鋁製天線,搭配藍牙5.2規範,左右耳皆能獨立使用,連線更加穩定、順暢,帶來真正無縫接軌的聽覺新體驗,同時並支援aptX與AAC音訊檔唷。 續航力也相當傑出,依據官方所給的資訊來看,MW08最長可以撥放大約12小時的時間、降噪模式則是最長可撥放10小時,不過還是得看各位玩家的使用狀態來增減,沒電時也不用太緊張,MW08耳機本體充滿電需花費大概45分鐘的時間,如果使用快充的話,15分鐘就能迅速獲得50%的電量,整體看下來,搭配充電盒的話,最多可以擁有42小時的播放時間,幾乎是5個工作天的使用時間,相當驚人。 與絕大部分耳機一樣,都須透過自家的App來與手機連結,設定方面簡直就像走直線那樣簡單,只要記得打開手機藍牙,那麼打開App後,按下螢幕上的Allow鍵,接下來就等待就行了。 進入介面後,在App首頁會顯示著MW08目前的電量,進入設定之後,我們能夠在ANC (降噪模式)中調整日常與極致2種不同的模式,分別對應環境的吵雜程度來讓玩家調整;至於AMBIENT (環境音模式)中,則能夠在溝通與周圍模式間切換,比方說,如果需要和人對談,但不打算拿下耳機的話,即可開啟溝通模式。 但依靠App來啟動ANC與AMBIENT是不是有點太慢? 沒關係,我們從MW08本體上就能操控了。 市面上大部分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都是以手勢觸摸耳機來下達指令,但不得不說,缺點就是很容易觸控失靈或指令接收錯誤,但MW08採用實體按鍵模式來解決這個困擾,玩家們可在右耳的多功能按鍵上,以長按、短按來進行音訊播放、電話接聽、啟動語音助理的功能。 至於剛剛說在App調整太慢的功能,看到左耳上的按鍵就知道了,這邊安裝了2顆按鍵,用在音量增減、啟動ANC與AMBIENT上,長按靠近圓弧邊的按鍵,即可啟動ANC模式、反之,長按另外一邊的按鍵,就能在AMBIENT模式中切換了,不禁讓人覺得簡單、輕鬆、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沒把MW08收進充電盒裡,但也沒繼續使用,那麼只要30分鐘後,MW08沒有收到任何音訊,就會自動開啟省電模式,並且關機來確保不繼續流失電量,當然,在App裡面也可以調整需要多久才啟動省電模式,要1小時、3小時、還是乾脆不關讓他繼續耗電也沒關係(誤。 例行的測試當然也是少不了的,音質表現與聽覺呈現方面,對於從小聽搖滾樂的小編來說,還是相對主觀,各位玩家們就當作參考囉! 以英國搖滾樂團New Order於1983年所發行的12吋黑膠單曲《Blue Monday》(但這邊小編用的是Apple Music數位串流,哈),來測驗MW08的低頻應該是相當不錯。對New Order來說,這首《Blue Monday》是從Post-Punk走向Electro-Pop的一道重要里程碑,對MW08的低頻來說,前奏那充滿魔力的Drum Kick,表現的顆粒分明,更重要的是,連續的Drum Kick編曲,也不會讓MW08的低頻出現毛邊感,相當優秀。 Joy Division也是一支來自英國的搖滾樂團,與上述的New Order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於1980年5月,在伯明罕大學High Hall演唱會首度演唱這首《Ceremony》後的16天便輕生了,其餘團員便重組New Order,且以這首《Ceremony》作為樂團第一首單曲,而中頻與高頻的表現,小編想拿Joy Division的《Ceremony》來嘗試,MW08應該也能夠很好掌握才是。 《Ceremony》從前奏開始貫穿到整首歌結束的貝斯高把位彈奏,相當考驗耳機或揚聲器的中頻表現,因為貝斯本身是個低音樂器,那如果彈奏高把位的話,就會脫離整個音場的掌控,從吉他與爵士鼓中間穿透出來,要是耳機或喇叭太糟糕,那聽到的就只會是「有聲音,但那是什麼聲音」的這種情況發生,不過幸好,MW08還是頗具水準,原曲riff試圖營造一種遊走在突破邊緣的穿刺感,讓貝斯界於穿透與不穿透之間,而MW08雖然沒有完全將這個相當細微的情緒表現出來,但我們仍能透過MW08聽見,這段貫穿整曲的riff依舊層次分明的在全曲中愜意地悠游著。 當然,高頻表現用同一首《Ceremony》就行了,雖說這首歌的吉他編曲主要擔當了中頻與高頻的部分,但我們就以高頻的呈現來說就好,畢竟剛剛中頻已經解釋過了,稍微可惜的是,這首《Ceremony》中的吉他編曲,在全曲中扮演一個音色相對較亮的角色,或許是小編沒有燒機的緣故,MW08的震模還稍微有點硬,高頻的部分聽起來相對較悶,不過相信,在燒機過後,MW08的表現肯定會更好。 然而,無論是Joy Division還是初期的New Order,除了本身以Post-Punk作為基底外,還摻了一些Disco與Electro-Pop在裡面,這兩種曲風的低頻都相當突出,假設耳機沒有傑出的細節表現,那麼就會發生全部糊在一起的情況,即使小編並沒有對MW08進行燒機,音色略悶了些,但卻沒有全部糾纏在一起的那種糟糕模糊感,細節呈現還是面面俱到。 通話方面,在接聽上完全沒問題,來電者的聲音相當清晰,但根據來電者的反饋,在Speaker的表現上稍微小聲了一點點點點點,實際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兩個人在戶外,以相距大概7至8步的距離在聊天那樣;至於降噪功能,MW08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在有正常音訊播放的情況下,開啟降噪模式(極致),是聽不見外在人聲的,但關閉音訊的話,還是能夠聽見有人在周遭說話,某方面來說,這樣更加安全,不至於全部封閉環境音而導致在戶外發生危險。而官方所強調的風切聲,這點倒是防禦的很好,就算小編坐在電風扇前,也能夠不受影響的繼續聽音樂。 MW08充電盒與耳機都相當輕巧,耳機約莫只有拇指大、重量也只有9g,帶出門不會有任何負擔,配戴方面也相當舒適,也挺適合搭長途車的,不過缺點是容易不見,但這應該是全部真藍牙無線耳機的通病吧(笑),但以萬元耳機市場來說,MW08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以小編的觀點來看,純粹聽音樂的話,價格算是稍微貴了些(破萬XDD),不過有信仰的話,價格什麼的,一切都是浮雲啦。 廠商名稱:Master & Dynamic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 代理商電話:(02)2211-9668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與上一代近乎相同但螢幕更大、價格更低,Google Pixel 5a 5G正式發表
依照Google歷來的慣例,在Pixel 5手機推出快要滿一年的時候,入門款的Pixel 5a 5G也終於向大家見面了,而如同其型號所表達的一般,這一次Google將只會推出5G的版本,不再像當時的Pixel 4a有4G的型號可以選擇。另外比較特別的是,由於原本的Pixel 5已是採用中階的規格做出發點,使得本應走親民路線的Pixel 5a在這一次的規格上與自己的「哥哥們」有著一定程度的重疊。 Pixel 5a在機身材質上捨棄過去慣用的塑膠材質,換上了一體成形的金屬機身,更加入IP67的防水機能,並保有機背的指紋辨識和「高科技」3.5mm耳機孔。色彩選擇上則是提供「幾乎黑(Mostly Black)」配色,該配色恰如其名的並非完全的黑色,在某些角度的下機身會呈現深綠色,在市場上眾多黑色系配色的手機中算是一個相當罕見的色彩效果。 而在核心硬體上,Pixel 5a使用高通Snapdragon S765G處理器,搭配6GB RAM +128 ROM,整體來說和上一代Pixel 4a 5G幾乎相同,就連等級較高的Pixel 5也只勝在擁有8GB的RAM,基本上三款機種的性能將不會有太過明顯差異。 然而在「視覺上」的差異可就相當明顯了,因為Pixel 5a的螢幕的尺寸衝上Pixel歷史以來最大「6.34吋」!其解析度為解析度方面則是2400x1800,支援HDR顯示和100,000:1 對比度。此外配合機身增大機身尺寸,Pixel 5a裝下了同樣是Pixel歷來最大的4,680 mhA的電池,配合Google對系統的電力調校和螢幕只支援標準的60Hz更新率的關係,官方聲稱能夠提供非重度使用下的兩天電力。 至於Pixel系列最重要的相機功能上,Pixel 5a比照Pixel 5採用12MP標準+16MP超廣角的雙鏡頭配置,加上因為處理器相同的關係,Google AI圖像運算功能均有下放,強大的夜景模式、錄影防手震功能通通都有收錄進來,不再像以往Pixel a系列在相機上會有較大的差別待遇。 ▲Pixel 5a產品介紹影片。 最後在價格上,Pixel 5a開價499美金,比Pixel 5的699美金還要更為低上不少,而與349美元的Pixel 4a相比,只要多花50美元就能獲得鏡頭、螢幕、電池等多方面的升級,整體也是相當划算,只是目前Pixel 5a只會在美國和日本開放販售,其他地區則尚未有相關計劃,有興趣的玩家可能得另尋管道,或是期待Google能夠注意到台灣偏好大尺寸手機,快快開放引進了。 ▲Pixel 5a還會額外推出一系列多彩保護殼周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